一条项链引发的住院风波

作者吕章耀、吴国伟



        深夜急症科来电,呼唤精神科大夫驰援,一名神色慌张的中年女子正站在鉴别台前。只见她闭目嚎啕,时而揪着心口喧诉悲痛。这位名叫顾姐的女士,三日前丢失一条3000元的银项链(非海洋之心或其他昂贵之物)后,精神便尽显异常,每当下意识自责时,便会大声疾呼并诉诸身不适,病情一日数起,每次延续一个小时,在当地医院历经七日治疗方才得以缓解。

        顾姐直言,十年前她亦曾遭遇相似状况,仅因与丈夫争吵便突然倒卧在地,胸痛不已,喊叫连连长达一小时。送至急诊科后,挂水数瓶竟奇迹好转。经过详细排查后确认无碍,短暂停留后即返家休养。虽然此后未再发生如此激烈的症状,但常常出现些许不适。直至近日,三日前遗失项链后,此类现象再度显现。

        为何病愈后仍要重返医院?痛心的事发生不久,出院返家的顾姐在路途中再次遗失了黄金戒指,在车上再次发作,痛苦万状地紧闭双眼,双手锤击胸口,表达着全身不适的感受。家人们迅速策马赶往我院寻求帮助。

        这便是分离转换障碍,昔日又名"癔症""歇斯底里"。首次发病常常与精神心理状况紧密相连,而后的发作更因琐碎之事引发。此病症常起于青春阶段,女性患者居多。临床上可分为分离障碍(精神困境)与转换障碍(身体失调)两类,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堪称千人千面,因而极易被误诊甚至漏诊。目前尚无特殊检测方法,即便是身体检查也鲜有显著异常或无法解答患者症状之可能。

        分离障碍:常有种“梦醒”般的朦胧感和认知局限性,似醉态可掬却仍能保持对外界的警觉,如同保护珍宝般守住秘密,银行卡密码绝不会轻易泄露。总是被强大的情感所左右,时而痛心疾首,时而喜极而泣,时而大呼小叫,行为更是富于戏剧性,模拟他人的话语听起来如同真的一样(配得奥斯卡小金人)。

        即使患者肢体失去自主活动能力,感官感知困难,但各项检查却无显著异象。表现出动作减少、增加或者不正常的动作,如瘫痪者无法行走,然而在音乐引导下,却能起舞或跳跃。震颤、抽搐、言语分崩离析,时而以耳音或嘶哑嗓音交流。有时像癫痫发作那般逼真可怕,但患者必非独处,总会有人在场目睹这惊人的场景。患者并不会伤害自身,无咬舌、大小便失禁、口吐白沫等症状,反而常出现紧抓衣物、抓发、拍胸、咬他人等行为。感官障碍则常表现为突如其来的听力丧失、视力模糊、极度敏感或是异常感受,比如全身过电或蚂蚁啃噬之感。此外,还可能出现呕吐、打嗝、过度换气等现象。

        此病需尽早治疗以防复发,主要采取心理疗法辅以药物及物理手段进行。传统心理治疗通常运用诱导暗示法,如曹孟德神来之笔的"望梅止渴"便是颇佳的例证,提振了士兵士气。现今常见的有言语暗示、药物暗示、情境暗示等手法。治疗环境务必静谧,医护人员均应依程序行事。护士可借给药之际,医师则以夜深电台的深沉嗓音引领患者将注意力集中至身体感受与经脉之上,触发一次较为强烈的发作。待患者经历过短暂发作,再予以神奇药水注射,确保药到病除。过后,让患者稍作休整,便能恢复正常生活。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的鼓励、慰藉、说明和承诺都给了顾姐很大支持。除了给顾姐看病,改善她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也是治疗重点,以降低未来发病率。经过为期5天的全面治疗,顾姐不再发病,也愿意接受损失两件首饰这个现实,病情好转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