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并不是万能的

作者唐晗睿、袁柳



        在传统的精神心理治疗方案中,药物治疗始终是重要的板块之一。因为药物治疗的确存在很多优势,比如疗效较好、起效较快、性价比较高等。虽然服药很关键,但是药物却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很多家属说自家患者服药多少年了,为什么还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这一期我们一起分享一下药物不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性格问题。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这是个人从小形成的一种气质,虽具有可塑性,但后期很难进行更改。比如说一个急性子的患者得了焦虑症后接受药物治疗,在抗焦虑的过程中药物的确会让患者较之前感觉舒适一些,但却无法改变患者急性子的个性。这个患者还是会在应激事件中容易出现烦躁、担心等焦虑表现,相较于其他患者整体疗效要差一点。这个就是和性格相关的,药物无法改变这一特点。

        2.爱好与喜恶。曾有患者家属和我咨询,为什么孩子治疗几年了,还是存在厌学的表现呢?我单独和孩子聊了一下,发现孩子情绪状况较前好了许多,但聊及学习的时候,孩子明显出现了不耐的情绪。她很直接了当的和我说,她不喜欢学习,与情绪无关。其实这个孩子说的很明白,患者不喜欢某种事物,不一定是病情引起的,也许是和本身的喜好有关系。这种情况下,药物并不会产生作用,药物可以控制的是情绪,但无法控制一个人的情感。

        3.无法根除疾病。精神心理疾病是无法根除的,药物的治疗也只是控制,但无论什么药物,都不能保证患者不会出现病情的反复。只是足药足疗程的情况下,可以尽量把病情复发的概率降到最低而已。这个和我们对精神心理疾病的认知限制以及现在的科学发展有关,相信以后会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较以前的单独使用药物,我们现在有其他的辅助治疗,如心理治疗等,搭配药物治疗可以对心理疾病产生更好的效果,为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