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颜值双胞胎,为何妹妹觉得自己丑?

作者张腾腾、 吴国伟



        身处愈发注重形象的时代,外貌成为大众视线的聚焦点,部分人也因对个人形象的自卑、不满等而焦虑。有人选择通过科学护肤、化妆、健身、医学美容等改变现状,但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们不禁思考,我们能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给予公众什么样的援助呢?以及大众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征询精神(心理)科专家的建议呢?我们将以一例实际病例为例向大家讲解何时需要寻求帮助,但需要强调的是,案例仅供参考,请勿将其与自身情况进行对比。如您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未受过多干扰,偶尔出现的消极情绪实属正常;毕竟“人生苦短,时有不如意”。

        今日,诊室内迎来了1对相貌姣好的双胞胎姐妹,她们的长相宛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其中一位姑娘却面露哀色。经询问得知,此次前来就诊的主人公是双生姐妹中的妹妹,我们就暂且叫她小美。小美1年前突然”发现”自己的额头变的越来越大、眼窝深陷,极尽丑陋之状,为此几度前往整形机构寻求帮助,希望他们可以帮自己变回原来的样貌,然而整形科的医生们却认为小美没有进行手术的毕业,因此委婉的拒绝了她的请求。此外,小美的姐姐声称妹妹自一年前开始无端地担忧颜值下滑,尽管家人已把她们细细比对,甚至使用尺子测量,亦未能改变妹妹的想法。面对突然”变丑”的沉重压力,小美无法投入到工作和恋爱中,时常对着镜中的自己黯然神伤,泪潸然而下,近日对自己外貌的”变化”愈发在意,甚至无法坚持正常上班,日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最终,在整形科医生的建议下,小美不得不前来精神科就诊。

        通过上述对病例的描述,想必大家都好奇小美到底得了什么病?

        此类症状是躯体变形障碍的体现,躯体变形障碍是强迫症的一种类型,表现为个体坚定地认为自身患病,并对健康状况或身体部分过度关心,超出日常合理范围,且常致其频繁就诊。尽管各项科学检测均未显示异常,且医生已作出相应解释,却无法消除其疑虑。此类病症常见于25至35岁的年轻人中,男女皆可发病,常伴生普遍性抑郁及焦虑情绪,使身心受挫,对生活与工作造成严重困扰。即便患者接受整形手术,术后对形态改变的执着仍未有所转变。

        虽然在临床工作中躯体变形障碍的治疗并不理想,但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建立和谐的医患合作关系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还需重点关注患者的心理与社会背景。面对患者提出的不合理期望,需适度调整,及时纠正。同时也要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以防患于未然。

        药物治疗结合心理辅导是躯体变形障碍治疗的必经之路,应在深入了解患者对形体变化的认识之后,合理选用抗精神病药物改善症状,同时辅以心理咨询对抗抑郁焦虑情绪。心理辅导主要采用认知 ( 行为 ) 治疗、精神分析、森田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理解自身病情,纠正误解,减轻心理困扰。医生需对检查结果作出理性解读,给予一定承诺和保障,这也是治疗手段之一。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像小美一样,但生活中如果我们对容貌问题很焦虑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要学会真正接纳自我,接受自我外表与内在的瑕疵,因为人皆有缺陷,但每个人又都独一无二,认识到物质的唯一性。无需将自身容颜与明星、网红等作比较,我们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正如那句名言所说,"世间无完全相同之树叶。"美好不仅局限于标准化的定义,而是自有其原始韵味和风采。让我们寻找自我,展现个性。

        其次要善于欣赏自己,他人的称赞要欣然接受,而对于那些对外貌苛刻的言辞,则置若罔闻。无需过分关注他人评价,可每日轻念赞美之语。若不习惯直接面对,亦可将其写于纸上贴于活动区域,时刻提醒自己积极向上。

        若仍无法释怀对自身容貌的不满,可向关爱之人畅言心声,揭露内心的担忧与疑惑,以期得到援助。此时,亲友应对其进行适度的安慰与鼓励,切勿将容貌视作评判标准,更不应加以批判,全然接纳予她的真实面貌。如若心存疑虑仍旧难消,不妨一同寻找心理医生寻求专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