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平均耗时10年,自杀率非常高的一种病

作者 龚卫军、吴国伟



        小丽痛心疾首地向医生诉苦,她无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波动,犹如坐过山车般,一秒天堂一秒地狱,这样的起伏令她感到极度痛苦。

        这位饱受困扰的患者患有一种被称为“双相情感障碍”的疾病,曾被称为躁郁症,这是一种更严重、也更复杂的精神障碍。

        这种疾病抑郁期往往频繁出现,同时也可能伴随着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其显著特征便是情绪极具动荡性,往往在25岁之前发病,且发病率颇高。

        由于其症状多样化、合并症多以及确诊时间长等因素,使得即使在平均确诊时长为10年的情况下,其自杀率仍高得惊人。

        据统计,患者的终生自杀未遂率高达25%-50%,而自杀死亡率在8%-19%之间。

        抑郁症并不罕见,众多名人也不能幸免。

        其核心表现为“三低”——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疲乏。

        这是一种难以摆脱的悲伤与沮丧,深深地吞噬着生活的兴致与希望。曾经热衷的事物变得索然无味,生命如游丝般空洞。

        患者常常深感生活无趣,找寻不到人生的真谛,度日如年,死亡之欲挥之不去。即使遇上值得庆幸之事,也无法体会到快乐。

        他们可能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自责自怨,家人的关怀在这时反而成为了负担。

        病情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自残乃至自杀的倾向,常伴四肢乏力、言行迟缓等症状,脑子反应缓慢,还常常伴随焦虑、恐慌、浑身不适;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如凭空听到耳边有人责备自己(幻听),或深陷过去的错误不能自拔(自罪妄想)。

        在躁狂状态下,个体经历着持续性的情绪兴奋和容易激动,以及活动量的增加、充沛的精力和夸张的幻想。

        这种情形被称为“三高”——即高昂的情绪、话语速度快,难以打断;思维活跃度极高,语调变化明显;和多动症等症状。这类人可能会感到异常的开心,无忧无虑,但也会陷入易怒的情绪。如认为自己是城市守护者,主动指挥交通,如果有人不守规矩,便会大声呵斥。

        思维联想的速度加快,讲话滔滔不绝难以打断,主题频繁切换,令人应接不暇。患者虽然活动多,但做事经常虎头蛇尾,行为鲁莽,不顾后果。

        一般食欲性欲亢进,睡眠需求减少。

        双相障碍患者常常忍受极端情绪落差所带来的剧痛,自杀风险较高。

        5年复发率则高达70%以上,终身复发几乎无法避免。

        随着岁月增长,抑郁的折磨愈发频繁,躁狂则逐渐退去,这意味着有多达50%的时光要在抑郁的阴霾中度过。

        长此以往,社会功能下降,自杀几率增加,严重影响生活品质。

        是否心情波动就是双相情感障碍呢?

        不是。

        大多数人在生活历经风波和承受压力时,会有心情变动:有时是抑郁,有时也会陷入轻躁狂状态。

        这时,我们可以试着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地看待事物,学会释放压力,保持适当的锻炼习惯,甚至改变居住的环境,这些都有助于自我调节,恢复平常的生活状态。

        若这种状况持续不止一个星期,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或是工作效率,甚至自我调节也无济于事,那么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便成为了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