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相互说对方有病,信谁?

作者何静、吴国伟



        诊室里一对母女正大声指责对方。方妈妈说,方婷这一年来脾气变大,经常跟妈妈顶嘴,说的话很刺耳。进入高三后,学习成绩下降,方妈妈一催促方婷学习、起床这些事情,方婷便大发雷霆。有时暴饮暴食,一顿吃进很多东西,胖了五斤。方婷今年18岁了,对妈妈说的话十分反感,辩驳说妈妈从小到大看自己特别紧,喜欢唠叨,小到洗脸、刷牙、穿衣服,大到报辅导班跟同学聚会都一一过问。聚会中打电话询问,隔几分钟打一次电话,让方婷有点喘不过气来。进入高中后妈妈的管教更严,好像那双眼睛长在了方婷身上,十分压抑。但是母女间却很少交流心里话,方婷想找同学倾诉,妈妈却催着方婷学习,限制方婷外出,也不欢迎同学来家里玩。随着方婷长大,高中的学业压力增大,方婷心里很着急,慢慢失眠了。心情变差,整天高兴不起来,看不到生活中的乐趣,无精打采,有时偷偷躲在被子里哭。对妈妈的关心又内疚又烦,忍不住妈妈问东问西便大发脾气,有时忍着不发火就大快朵颐一顿,吃下比平时多几倍的东西,感觉一直吃到嗓子眼。吃完后感到后悔,便自行催吐,吐完才感觉发泄了。

        方爸爸怎么没来?

        原来因为方妈妈的性格,两人在方婷三岁时就离婚了,方妈妈将方婷一手带大,全部心思都扑在女儿身上寄予厚望,而方婷总是认为自己导致了爸妈离婚,对妈妈非常愧疚,十分依赖妈妈。如今自己长大了,对妈妈无微不至的爱却感到不能呼吸,加上学业压力,方婷的心情很差,认为自己是累赘,对母亲又爱又恨,十分煎熬。发展到后来方婷就通过暴饮暴食一顿来发泄。

        在诊室里,方妈妈央求医生给方婷做心理咨询,让方婷不那么叛逆。而方婷则希望医生跟妈妈做治疗,让妈妈改变一下对自己的管教方式。这是一例十分常见的亲子关系问题,父母的爱对孩子是座沉重的大山,密不透风而又无处可逃。而孩子一方面爱着感激着父母,另一方面也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性,不希望父母过多干涉,发展到后来,孩子对父母又恨又爱,引起了很多情绪问题,影响了成长。而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孩子长大了,亲子之间也需要边界,需要调整自己爱的方式,面对“不懂感恩”的孩子,常常发生激烈的冲突。

        方婷目前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情绪,有失眠症状,有时通过暴饮暴食行为来发泄一番,与妈妈的关系十分紧张。方妈妈对待孩子需要调整交流方式,需要改变以往的一些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自我也需要成长,如果可以方爸爸也加入进来。方婷和妈妈需要进行系统的心理治疗,可以通过家庭治疗、人际关系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方式,一步步了解原生家庭的情况。解除方婷以前不合理的内疚观念,调整亲子之间的沟通方式,改善人际互动与关系,让家庭成员都从中受益。经过12次的系统心理治疗,方婷的心情好转,学业更加有规划。内心不再煎熬,对妈妈有更理性的表达方式。而方妈妈也意识到自己过于啰嗦和追求细节,认识到方婷已经长大了,可以独当一面了,开始对方婷放手一部分事情,小事让方婷做主,大事一起商量,充分尊重方婷的想法,注意与方婷心理交流。母女俩的关系越来越好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怎么做来增进亲子间的感情和交流呢?以下为我的一些小建议,适用于亲子双方,为了简单书写,直接以孩子的事情举例。

        首先,不以先入为主的态度来对待对方,如孩子今天说“我不想去学校了”,家长不要首先反应激烈,认为孩子在逃避上学,而是需要耐心询问“今天为什么不去学校,发生什么事了吗?”。

        其次,不否定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沮丧地说“我没考好”,这时家长应该接受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使劲鼓励或打击,拒绝承认孩子的感受。

        不批评孩子,对于孩子必须要经历的事情要走的路,允许他犯错,给他试错的机会,虽然家长多数秉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心意,但是孩子的路终究需要自己走。

        不要挟孩子的感情,不要经常挂在嘴上“我都是为你好,因为你我们才没离婚”,让孩子硬生生地感恩于你,并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平时交流时不武断,不用“必须、一定、应该、我确定”的字眼,允许孩子发散思维,不用你的生平经历去决定孩子的视角,尊重、支持孩子的想法,不轻易给孩子建议,除非他需要。交流时善用肢体语言,身体前倾、聚精会神地听孩子把话说完,赞许、点头、微笑着鼓励他说出来,不要轻易打断谈话,给双方创造一个宽容的交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