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真的有激素吗?

作者 赵光菊、吴国伟



        某知名女影星经历过抑郁症困扰,经由认真且全面的治疗方案治疗后,其状态已大有好转,甚至已能“重新笑开花了”。然而,大众对于她近况中的体重变化颇为关心,因为与之前窈窕动人的形象相比,如今的确丰腴许多。有人怀疑可能是抗抑郁药物当中包含了激素成分。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今日我们便来探讨抗抑郁药物的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实用情况。

        抗抑郁药物,不仅能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也有缓解焦虑、恐慌、强迫症、饮食障碍等问题的作用。虽然目前抑郁症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科学家们已经发现许多潜在的生理机制学说,大部分抗抑郁药就是根据这些学说研发的。主流学说认为,神经递质是调节情绪的关键化学物质,是在神经细胞内部制造出来的,主要用于调整神经细胞间的联系,抑郁症患者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功能减弱了,进而出现抑郁情绪。抗抑郁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针对性增强这种功能,如提升神经元突触间的单胺类神经递质浓度,进而实现改善抑郁的功效。我们常使用的抗抑郁药,例如5-羟色胺(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等药品,它们通过针对性地抑制5-HT的再吸收过程,来提升5-HT在突触间的浓度。此外,类似于文拉法辛、度洛西汀、米那普仑等的5-HT与去甲肾上腺素(NA)再摄取抑制剂,它们则拥有双倍抑制5-HT与NA两种神经递质再吸收的能力,因此能够明显增加5-HT与NA在突触间的浓度。另外,还有诸如多巴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这样的其他常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

        那么激素是怎么来的呢?激素是内分泌腺体和细胞释放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虽量微却能发挥显著效力,种类众多。主要包括:类固醇,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皮质醇、醛固酮等)、性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及雄激素等);氨基酸衍生物,如甲状腺素、肾上腺髓质激素、松果体激素等;肽与蛋白,如下丘脑激素、垂体激素、胃肠激素、胰岛素、降钙素等;以及脂肪酸衍生物,如前列腺素。

        由此可知,激素与抗抑郁药物来源完全不同。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整人体分泌的神经递质来帮助控制抑郁症,不含任何激素,引起抑郁症患者体态改变的原因并非其含有激素成分。

        那么为何一些抑郁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体重增加现象呢?

        当抑郁症患者被抑郁情绪所困扰时,往往食欲降低,并伴有焦虑、失眠等症状。抗抑郁药物能有效减轻抑郁症状,从而使患者感到心情愉悦,食欲及睡眠状况也同样随之提升。有时,患者的饮食摄入量甚至可能超过病前水平。若此时放任而无适当锻炼,日积月累,患者体重便有可能逐渐上升。

        部分抗抑郁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加之抑郁症患者往往闭门不出、长卧不起、不喜社交,活动量大大降低;进而可能引起体重增加。此类药品适用于伴随焦虑症和失眠症的重度抑郁症患者。

        另有少数抗抑郁药在缓解抑郁症状与改善睡眠质量过程中,能刺激食欲,使患者在心理状况趋于稳定时食欲激增,从而引发肥胖问题。这类药物常适宜于食欲欠佳且身形偏瘦的抑郁症患者。

        尽管大多数忧郁症患人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但有些患者的症状表现为食欲异常旺盛乃至暴饮暴食。在此状况下,即便未使用抗抑郁药物,由于抑郁症本身亦可能引发体重增加。

        总之,并非所有抗抑郁药品均会致人变胖,同样并不是每位忧郁症病人在用药后都会增重,其作用往往因人而异。倘若您不幸因某种抗抑郁药引起体重增加,更换另一种抗抑郁药未必会再度触发增肥现象。与此相反,某些抗抑郁药甚至具有调节食欲和体重的功效,例如被视为厌食症和暴食症首选疗法的氟西汀等,它们能够有效控制疾病引起的过度饥饿感,削弱对美食的渴望,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至正常进食习惯,并且亦可有效纾解患者的焦虑和忧郁情绪,不仅不会使体重增加,甚至还可能产生降低体重的效果。

        温馨提示,在决定使用抗抑郁药物时,务必先征询专业医师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