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生治好的顽固“胃肠病”
作者: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精神病医院 王新枝 审核:倪曦
三个月前我的朋友彭丽(化名)手提一大袋报告单,拉着她28岁的弟弟小彭诊室找我,说小彭患了一种怪病,花了二十多万元在多家医院检查都没查出结果,且病得越来越重了。
综合科医院医生认为他患了心理疾病,建议他看精神科,但小彭又不愿意承认自己患了心理疾病,坚决不肯去。所以才找到我这个从事精神科的朋友看看。
我接过彭丽厚厚几十页的各大医院的报告单,认真仔细看完,结果基本都是一样,未见明显异常。
看完报告单,彭丽告诉我,她弟弟小彭在2年前与女朋友分手后,开始睡不着,随后出现胃部不舒服,感烧心。小彭在当地医院做胃镜检查未发现问题,但仍感肚子不舒服,上下腹部像有火在烧,并怀疑自己患了肿瘤这类大病。后小彭多次到长沙市多家三甲医院找专家诊治,反复做胃肠镜、腹部CT等相关检查,仍未查出明显异常,诊断考虑为“功能性胃肠病”。医生反复告诉他没多大问题,但他就是认为自己得了胃肠道严重疾病,强烈要求医生给他开药治疗。无奈之下医生每次只好给他开一些调节胃肠功能及助眠药物口服,但小彭次次都是吃几天就停了,说没有一点效果,并归因于医院的仪器不够先进,医生的医术不够高明。最后他认为西医已经治不了他的病了,又多次到广东省几家中医院购买中药服用,仍没有任何效果。近日小彭在感腹部不舒服的同时又出现了心慌、胸闷、食欲差,整天在网上搜查相关资料对号入座,什么事情也不做,并且脾气越来越大,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
结合病史及检查资料,暂无证据支持严重躯体疾病的诊断,小彭“胃肠病”的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疾病“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患者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为特征的精神心理疾病。尽管医师反复说明症状并无躯体病变的基础,但仍不能减轻患者的忧虑和躯体症状。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其所患躯体障碍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痛苦。对患者来说即使症状的出现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承认心理问题。同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患者往往以各个系统的躯体症状不适主诉在综合性医院各科就诊,并认为其疾病在本质上是躯体性的,需要进一步检测。
治疗上通常采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等综合性治疗方法。心理治疗的目的在于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解除或减轻精神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健康状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逐渐建立对躯体不适的合理性解释。目前常用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支持性心理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可选用度洛西汀、文拉法辛、舍曲林等抗抑郁药物;可短期合并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劳拉西泮、艾司唑仑等药物抗焦虑及镇静助眠。对症状顽固的患者可以慎重使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第二代类抗精神病药物。其它如按摩治疗、放松治疗等相关治疗也有一定疗效,可与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共同应用起到相互协同作用。
下面介绍一套简单有效的放松治疗方法供使用。
一、日间训练
1、取坐式姿势,双手置于双膝,头部微低,双眼微闭,两腿自然弯曲。
2、调整呼吸入静,取腹式呼吸,减慢并调节呼吸节律,默数呼吸次数,以助入静。
3、在自我“意念”放松的暗示下,逐渐放松肌肉,从头面部到双肩、上下臂和手,再从胸部、背部、腰部、腹部、臀部再到大腿、小腿、足部依次放松肌肉,直到全身放松。每天训练30分钟。
二、夜晚训练
1、取仰卧位,患者身心充分放松,上肢自然伸直,肘略外展,下肢舒伸,自然分开,与肩宽,脚尖自然外展。
2、两眼向正上方注视,然后把目光收到眉心中间,向鼻尖、上胸、小腹注视,意守下腹,闭目合齿,舌尖抵上腭,呼吸深长,以腹式呼吸为主,默念数次,直到入睡。
经过三个月口服抗抑郁药物、认知行为治疗及自我放松综合治疗后,小彭病情明显改善,腹部火烧感减轻,吃饭、睡眠恢复。来到门诊复查时,他高兴地告诉我,自己已经认识到以前治不好的“胃肠病”,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胃肠道其实没有器质性问题,现在终于治好了。
参考文献:
1、躯体形式障碍/吴文源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5(实用精神医学丛书) lSBN 978—7—117—15667—7
2、精神病学/郝伟、陆林主编—8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第九轮规划教材 lSBN 978—7—117—26665—9
3、躯体形式障碍/孙录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9(心理健康一点通)ISBN 978—7—117—266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