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药物会让人变笨吗?

作者 丁闪、吴国伟



在精神科诊所,一位母亲带着她14岁的女儿首次就医。

这位少女的手腕上布满了刀割留下的疤痕,尽管已结痂却仍令人心痛。

通过耐心地询问病情,我们得知女孩曾多次采取自我伤害的方式,甚至萌发过自杀念头。

经过专业的评估,少女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存在极高的自杀与自伤风险。

根据诊断结果,我强烈建议女孩入院接受全面的抗抑郁治疗,包括药物与物理疗法以及心理辅导等手段,然而这样的建议遭到女孩母亲的坚决反对。

我坚定地对妈妈说:"请务必服药!使她心情好起来。"

家长沉吟半晌,疑惑地问道:“吴医师,若不吃药,病情是否能自然康复呢?而且我们担忧孩子服用药物后会变笨...”

于是,我依据丰富的诊疗经验,娓娓道来,女孩母亲终于接受了治疗建议。

关于“精神科药物使人变笨”的疑惑,我们是否可以理性探讨?

简洁明了地科普一下,精神科药物实际包含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以及镇静催眠药,这些药物不会影响智力。

当家人疑惑地问:“那为何我家孩子吃了精神科药物后,反而显得木讷迟钝呢?”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如果小孩不幸患有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严重的精神疾病,大脑中某些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五羟色胺和乙酰胆碱的功能发生紊乱,那么其认知功能则会受到不小的冲击,即处理事物的决策力、应变力、专注力甚至记忆力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给人以呆滞木然之感。

        另外,疾病期的患儿生活多杂乱无章,缺乏良好的饮食和充足的睡眠,这无疑会影响他们白天的精力,也会导致患儿的专注力以及执行力欠佳。若再伴随着如幻觉、妄想之类的症状出现,则会进一步损害患儿的认知水平,使他们显得失去了原有的精神状态。

第三点,关于药物副作用。

部分强效镇静药,如奥氮平与氯氮平,可能导致头晕嗜睡的现象,使患者表现出对外界事物兴趣缺乏和反应迟钝等特征。

初服此类药时尤为明显,但随着药物耐受度提高及病症减轻,此现象将逐渐消失。而因服用抗精神病类药物引发的面具脸、动作迟缓,甚至是动作呆滞等,都可能被误判为“智商降低”。

实际上,这些都是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已,我们可以通过添加一些对症处理的药物来缓解,例如苯海索,它能显著改善此类问题。

因此,各位病友无需过分担忧。

需要注意的是,镇静催眠药中的苯二氮卓类药物须遵循医嘱谨慎服用,连续用药时长不宜超过1个月,且对于人体认知功能并无显著影响。

多项研究显示,长期摄入此类药物可能增大罹患阿尔兹海默病(也称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而药物的半衰期越久,则患病风险越高 。

因此,医生会按照病人实际情况分阶段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患者长期依赖所谓的“安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