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需要做哪些常规检查?
作者:唐晗睿、袁柳
精神医学在临床医学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疾病原因的不确定性,所以我们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比如有抑郁情绪,我们就抗抑郁治疗;有躁狂表现,我们就稳定情绪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我们就抗精神病治疗。既然连病因都还没完全阐明,那么能做的检查其实有限。本篇文章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精神科的常规检查有哪些以及检查目的是什么。
1. 精神状况检查:精神状况检查是我们科诊断精神疾病的第一大手段,主要以问答、观察为主。不同的医生可能提问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即筛查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并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及指导治疗。精神状况检查可以说是精神科的“金标准”了。一个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可以在精神状况检查中获取所有想知道的信息,并尽量减少患者的不适感。检查的时长也因人而异,对于经验丰富的医生来说,十分钟足够。但对于很细心的医生来说,一个小时也有可能,毕竟信息掌握的越全面,诊断的依据也越充足。
2. 影像学及脑电生理检查:精神科的影像学检查一般为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以及脑电图(EEG)。这些检查不是诊断所必需的,医师往往会根据病情,来考虑是否需要去做。这几个检查的目的也显而易见,主要为了排除器质性的疾病。通俗来说,就是要排除是不是大脑真的出现了什么明显的问题。比如外伤后,大脑出现损伤的话可能就会出现意识状态、精神行为等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影像学介入来鉴别诊断。毕竟器质性的问题和功能性精神障碍的处理方式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3. 心理量表:心理量表是精神科中一种常见的测量工具,用于评估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和行为特征。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心理量表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量表,如自我报告量表、行为观察量表、访谈量表、投影式量表等等。这种检查的优缺点也比较明显,优点比如测试效率高、数据分析能力强,缺点就是结果可能受个人因素影响较大、有可能存在假象。所以心理量表测试虽然是一个有必要做的检查,但不能起到诊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