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与精神疾病患者如何相处?
作者:吴国伟
自从小磊得了抑郁症后,妈妈十分担心,怕孩子好不了,怕孩子想不开。要小磊请假在家安心养病,每天嘘寒问暖,吃喝拉撒全都包了,不让小磊做一点事。结果小磊心情好转了,但是胖了很多,又有新的担心了。这种情况妈妈应该怎么做?
精神心理疾病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因,患者没有身体上的疾病,不需要跟其他内外科疾病一样需要“养病”。很多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因为害怕社会偏见而感觉耻辱,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亲人有精神疾病,讳疾忌医,这样会延误患者的治疗,因此,作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应正确看待这种疾病,精神疾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用药物或心理治疗来控制其症状,只要经过正规治疗都可以缓解症状,慢慢恢复正常状态。
第一,及时发现,及早就医,一旦发现家人出现精神上的异常表现,要及时带其到专科医院就诊,不要过于依赖亲朋好友的建议或网络建议。争取早日治疗,这是早期发现精神心理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系统治疗的前提。
第二,正确看待患者的疾病及症状,学习一些疾病相关的知识。对于患者的病态表现和错误想法,千万不要直接与患者争辩。这是疾病的表现,不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不要呵斥或谩骂患者,要耐心倾听患者,接纳理解他们因精神症状而引起的各种感受,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第三,积极关注患者的心理动态及言行举止,一方面要注意关注患者的消极言行,如有自伤自杀的想法和意图,家属要及时了解患者的思想状态,小心危险物品的管理,包括精神科药物、镇静药等危险物品,特别在患者发病期应当妥善保管。家属要尽量避免让患者独处,特别是外出或病情开始“好转”时,更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言行变化。另一方面也要关注患者幻觉或妄想的对象与内容,例如,当患者听到有声音让自己去死时,家属要警惕患者在幻听的支配下实施自杀行为。
第四,做好生活护理,患者一般饮食不规律,应注意调整饮食,对拒食者鼓励进食,而对暴饮暴食者则适当控制进食。协助患者料理个人卫生,适当让患者参与家务劳动。保持作息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失眠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多安慰多陪伴,使患者产生一定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情绪,改善睡眠质量。多陪患者在附近散步、购物、短途旅行,尽量不要长途旅行,因为比较容易劳累,且处于完全陌生的环境容易使患者不安。
第五,做好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出现情绪或行为上的变化,非常希望获得他人的心理支持,家属应多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疏导其消极情绪,对病态言行家属要理解并耐心矫正。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而对不合理要求则进行解释。
第六,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患者由于需要长期维持用药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绝对不能自行停药或随意增减药量。当患者出现口干、便秘等常见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做好解释工作,鼓励其多饮水,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运动,严重时及时就医。
第七,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是一个集体,而病人是集体中的一部分,一个不和睦的家庭或某些成员的不良倾向可以变成不良刺激因素,促使疾病的发展。在对患者的治疗及护理上,应该让家庭成员一起分析,寻找病人的发病诱因,共同去除不良刺激因素,改善家庭成员不良的沟通模式,创造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
第八,发展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对病情较轻的患者或处于稳定期的患者,鼓励他们去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当患者能完成某项任务时给予鼓励,以增强他们的生活信心,提升价值感。劳逸结合,适量运动。平时可以多听轻松愉快的音乐或与人交谈倾诉,学习一些课程或发展一些爱好,如健身、摄影、绘画、烹调、舞蹈等。
第九,鼓励社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患者回到亲朋好友的社交圈中,有助于患者的情感表达,获得更多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学习和增强了人际信任感。丰富和多样的社会交往和人际生活可以让患者僵化的认知和应对模式得以修正。鼓励患者多参加集体活动,晒太阳,外出散步,创建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态。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多与患者交流沟通,选择患者有话题的兴趣,逐渐引导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根据患者情况,允许患者有足够的时间反应,尽量多倾听而不是讲大道理,当患者表现为躯体不适或焦虑不安时,则要给予理解和支持,肯定和积极的鼓励来引导患者建立信心。
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不只是医生需要这样做,与患者生活在一起的家人也应该试着这样做。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伴的力量是巨大的,在陪伴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与患者相处,同时也学会了信心、宽容、希望、美好等积极的生活态度,对患者对自己都是一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