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药,真的存在吗?

作者杨莹、黎进、吴国伟



        早查房时,一名 17 岁少年期待地询问医生是否存在聪明药。

        对此,我幽默而坦率地回应道:“若真有此物,请给我一打!”

        母亲小心翼翼地询问:“嗯,杨医生,真的存在所谓的'聪明药’吗?

        我们表示怀疑。

        前些日子我家孩子在xx医院接受治疗,他们声称可以注射“聪明针”,每针五千元。在那住院一周便已花去几万,病情似乎并无好转。如今,我们来到大医院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案。”

        在面临这对平凡母子的好奇询问时,我有些哭笑不得,但依然严肃地回答二人,目前尚无聪明药可寻。要想变得更加聪颖,唯有脚踏实地、刻苦磨练头脑方能实现。经过深入了解情况,我得知男孩产生了幻听症状,无论上课还是课后,总觉得有老师和同学嘲笑自己愚笨、智商低,甚至认为他人说笑也在议论他,因此迫切期望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这个孩子的心理状况已明显偏离正常轨道,属于病态表现。

        孩子患病已有半年,被明显的幻觉与妄想所影响,导致社会功能及日常生活受阻。就医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后,接受了合理的抗精神药物治疗,在医院度过半月便好转出院。出院之际,孩子对自己的状况表示满意,妄想有所缓解,幻听大为减少。我们提醒他定期前往门诊进行复诊。

        世上并无真正的“聪明药”,在民间,人们通常将健脑、提升记忆和心算能力的药物视为聪明药,实际上,当前市面上流行的“聪明药”多属于神经精神类药物,能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认知功能,提高专注力,主要适用于阿尔茨海默病、多动症及由脑外伤引发的认知障碍等。然而需注意的是,这类药物无法使病人的认知水平超过病前水平,对健康人群并无明显效果。

        例如,神经学中常见的多奈哌齐和奥拉西坦,尽管均能减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衰退,却无法彻底扭转现状;而另一类药物,即哌甲酯和莫达非尼,多为精神科所用,前者通过强化多动症患者的专注力,后者则主要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

        温馨提示,这些处方药由专业的神经科或精神科医师开出,难以随意购买,因此切勿自行尝试。特别要注意的是,哌甲酯和莫达非尼具有潜在的成瘾风险,需依照医嘱严格使用,每次用药都会经过严谨把控,药量通常为1周至1个月计算。

        还有一类中枢兴奋剂——毒品。

        虽能使人在短时间内表现得格外活跃、思维敏捷,看似更聪明,但其潜在危险却不容忽视,甚至可能致命。不少人质疑,我们怎么会这么傻,故意购买毒品呢?

        然而,一些商家如法炮制,把毒品包装成所谓的“聪明药”或其他名称,再以高昂的价格出售,还是有不少人会跃跃欲试,掉进这个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