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药一碰就会上瘾?
作者 苟东平、吴国伟
大家对安眠药有惧怕心理是难免的,总觉得那是“上瘾药”碰不得。那么真相到底如何呢?
其实,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安眠药。从医学角度看,它被称为“镇静催眠药物”,主要包含了苯二氮卓类和非苯二氮卓类两种不同类型。因后者以字母Z作为首字母,故又被称为Z类药。
苯二氮䓬类药物之首为地西泮(又名“安定”),于1963年问世后销量突破10 亿美元,成为了史上第一种重磅炸弹级药物。其主要成分包括地西泮、奥沙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以及三唑仑等。至 1977 年,苯二氮䓬类药物的处方量已在全球范围内遥居榜首。此药的药理机制在于与γ-氨基丁酸α(α)受体结合,增强氯离子内流,进而增加神经元超极化,增强了γ-氨基丁酸的抑制效果。表现在医学上的显著疗效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面抑制,特别是作用于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边缘系统,如杏仁核、海马等处,发挥出镇静催眠、抗焦虑、抗癫痫以及肌肉松弛的功能。因此,苯二氮䓬类药物不仅被人们熟知其作为镇静催眠药的角色,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睡眠障碍、焦虑症、痫病以及酒精戒断综合征等。
苯二氮卓类药物具有镇静安眠之效,能有效地降低入睡时间与觉醒频率,缩短或消除深睡期,降低夜惊及睡行症发作几率。虽对快速眼球转动睡眠(即梦境)略有限制,但其对各类失眠及夜惊睡行症均有显著效果。用药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轻微后遗效应,如头晕倦怠等。若过量摄入则可能引发共济失调,长期使用可能让身体产生耐受性/依赖感,若骤然停药,戒断症状便会显现出来,包括紧张、失眠、颤抖心慌以及惊厥等。而大量摄入者则很容易引起急慢性中毒,如运动功能失常、言语模糊乃至呼吸麻痹昏迷等不良反应;长期使用偶尔还可见皮疹和白细胞减少现象。鉴于三唑仑戒断效应过于强烈,故不宜滥用。
Z类药是基于苯二氮卓类药物核心化学结构,经过化学修饰后形成的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和扎来普隆等药品。这些药品通过与γ-氨基丁酸α1受体结合,发挥单一受体的特定功能,相对于苯二氮卓类药物更为精确且更有选择性。由于其单纯的镇静助眠效果,无明显的抗焦虑、抗癫痫以及肌肉松弛作用,故而被称为“更纯粹”的安眠药物。由于Z类药选择性的原因,半衰期也相对较短,如扎来普隆的短至仅1小时,从而导致第二天的宿醉效应较轻,不易出现疲乏感。值得注意的是,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可供18岁以下青少年酌情使用;唑吡坦则有美国FDA推荐将之列为妊娠期及哺乳期的B级用药,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若需使用,亦应慎重考虑。此外,唑吡坦常伴有失眠和幻觉的副作用,尤其在高剂量使用时更易发生;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则常出现口腔不适感,如口苦。
不论是哪种抗抑郁药和镇静助眠药,老年人均应慎用,尤其针对肝肾功能欠佳者、青光眼患者、重肌无力、睡眠障碍、高空作业员以及驾驶者等人,更应避免使用或少量使用。
那么,正确的使用安眠药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1) 初时宜从轻量用起,根据疗效适时调整用量,并时刻注意产生的副作用。针对各种失眠问题,应选择相匹配的药谱。若难以进入梦乡,则适宜选用缓慢催人入眠的Z类药物;浅眠且常醒者,可用中度效果但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如奥沙西泮与劳拉西泮等。反之,若经常提早起床,则可试服效能较强且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如阿普唑伦和氯硝西泮之类。
2) 同一药物尽量短时用,一般超不过两周,最多四周,若需长时,可以间歇持续或切换服多种药物。
3) 服用安眠药时勿合用中枢抑制和止痛剂,避免酒,否则将协同加深中枢抑制效果,严重者甚至导致昏迷乃至死亡。
4) 停药需听医嘱逐减直至停用,不宜急于停药,否则易出现停药反应,诸如不安、失眠等,约需1-2周时间完成缓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