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郝伟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中国近几年饮酒情况的研究结果
王绪轶 精神卫生研究所
饮酒和很多躯体疾病以及精神健康关系密切,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了解我国近年来饮酒变化趋势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这个问题,国家精神医学中心,我院精神卫生研究所的郝伟教授,王绪轶教授联合美国Emory大学的汤宜郎教授在成瘾研究领域内的顶级刊物Addiction上发表研究论文讨论了这个问题。
该研究使用公共数据研究了2009年至2023年的趋势,发现从2009年到2016年,酒精产量和人均消费量稳步攀升。白酒产量从2009年的710万吨增加到2016年的1360万吨,人均酒精消费量从2009的4.38升增加到2016的6.45升。然而,自2016年以来,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到2023年,白酒产量已降至450万吨,人均酒精消费量降至2.85升,降幅达55.8%。此外,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成年人人均饮酒量下降了2.4升(33%)。
研究还探讨了这一变化背后的潜在原因,一些相关政策如反腐运动,酒后驾驶政策以及国家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口结构和文化的变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的SAFER倡议提供了五种基于证据的策略来减少与酒精相关的危害:加强酒精供应限制,实施酒后驾驶对策,促进酒精使用障碍的筛查和治疗,禁止酒精广告,以及通过税收提高酒精价格,尽管没有完全做到,但中国通过实施世界卫生组织SAFER倡议也导致了饮酒的下降。
该研究还指出,尽管中国在饮酒方面取得一些进展,但仍面临严峻挑战,全社会还要动员起来,继续努力加强监管,提高公众意识,促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保持这一积极势头并进一步减少与酒精有关的危害至关重要。未来的研究应侧重于持续监测酒精消费趋势,评估政策的长期影响,并了解不同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以影响酒精消费。中国还应继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酒精控制政策,结合相关国际经验,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公共卫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