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发少女因网暴自杀,多少黑暗人格在网络里挥舞着虚拟利刃?
1、黑幕之下
"95后青春少女"
"二十天通过高中音乐教资笔试"
"保研华东师大"
"带着录取通知书看望生病的爷爷"
当这些词条出现在你的屏幕前,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
"粉色头发,花裙子,一看就是陪酒女、夜店女。"
"在医院探望病人还拍照拍视频,打扮得如此招摇,太不正经了。"
"老人带病考取研究生,还娶了一个粉发小女生"
而当这些词条出现你的屏幕前,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又是怎样的呢?
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虽然是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但在网络这个浮躁的世界里,只需加上一个"粉色头发"的关键词和一些别有用心的文案引导,故事就会变得截然不同。而当事者因此承受的负面评论,会使当事人的心情由天堂顷刻坠入地狱。
这样的事太多,因而有描述这种现象的一个专有名词——"网络暴力"。
事在人为,我们不由得想要知道,在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黑幕之下,是谁在亲手敲出这一个又一个射向当事者的利箭?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动机呢?
更重要的是,什么样的心理在驱动着他们呢?
2、"黑暗四分体"
"粉发女孩"整个系列事件中,大部分的网友都与当事人进行着友善、正向的网络互动。但随着"粉发女孩"热度的升高,出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网络暴力施暴者。他们为了各种私自利益,恶意地带起低俗片面的节奏,并传播被扭曲的事实。不少对"粉发女孩"没有深入了解的网友,也被施暴者煽动,加入了这场荒诞离奇的大规模网络攻击狂欢,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大量的研究分析表明,网络暴力施暴者可能有某些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包括:攻击倾向、多动性或冲动性问题,以及药物滥用。
此外,极端的施暴者还可能存在人格方面的缺陷,如具有"黑暗四分体"人格特征的人可能有成为网络暴力施暴者的风险。(参考文献:Brown WM,Hazraty S,Palasinski M.研究黑暗四分体及其与网络欺凌的联系。 网络心理学行为网络。2019;22(8):552-557.doi:10.1089/cyber.2019.0172)这些人往往对他人的同理心不强,并可能将施暴行为作为增强自己权力感或价值感的方式。
什么是"黑暗四分体"人格呢?即:
自恋:自我中心主义和需要他人崇拜。
心理:缺乏同理心和对道德的尊重。
权术主义:喜欢或擅长操纵他人。
:渴望在精神上、情感上或身体上伤害他人。
3、无所不能的自恋者和操控全局的权术主义者
自恋者的"无所不能",并非其能力确有超凡脱俗,而是其人格特征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营造出其无所不能的热闹假象,由此来确定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有价值的。而权术主义者崇尚精致利己主义,为了利益可以颠倒黑白、更改事实。
因而在网络世界里,自恋者和权术主义者同样狂热地寻求存在感、价值感、认同感,哗众取宠为的就是关注,毫无下限为的就是流量。同时网络的隐匿性解除了其在现实世界诸多束缚,使得其可以虚拟世界里大放阙词,博取他人认可和自己的利益。
在粉发少女事件中,他们将"粉发"与"不端行为"绑定在一起,恶意引导网友以此为点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而不明真相的网友中很容易出现其支持者,使得其想要被赞同、被认可、被拥戴的心理得到极大满足。
4、冷血的心理者和拿着虚拟利刃的
心理者和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冷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缺乏共情的能力。他们似乎谁也不在乎,可以在肆意伤害别人的同时却不感到内疚和痛苦。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说谎、为所欲为,丝毫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很多研究发现,心理者对于世界的体验跟普通人不一样。他们在伤害别人的时候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他们在粉发少女事件中,恶意抹黑当事人和其爷爷,将原本温馨有爱的图片加上了低俗片面但博人眼球的文案,使得错误负面的信息疯狂传播。这样的效果于他们而言并没有实际的好处,但他们就是以看到当事人被网友误解、嘲讽、攻击为快感之源。
5、星星之火,不该燎原
黑暗人格的人不可能消失,官方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又难以面面俱到,如何才能阻止下一个粉发女孩悲剧的出现呢?
其实解救之道,就在我们参与网络的每一个人手中。
黑暗人格的网友虽然有,但数量之于全体网友而言只能说是极少数,他们的力量,也就仅限于抛出邪恶的星星之火,而是否能成燎原之势的大规模网络暴力,其实重点更在于我们绝大多数有着正常完好人格的大众。
掌握着大规模话语权的我们,应当在参与网络活动的时候,多一些克制和责任感。这样才不至于被黑暗人格的网友有意或无意的带了节奏,成为无形的帮凶。具体来说,可以这样做:
面对夸张离奇的标题保持独立理性地思考,不盲目转发。
"点赞"积极正能量的评论,"点踩"片面低俗的评论。
发表评论、参与谈论前搞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还原事件的真实面貌。
发"私信"时多鼓励支持,传递温暖和善意。
我们每个人应当是网络暴力的制止者,毕竟恶的星星之火,不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