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应激性精神疾病方向
牵头人:李凌江
博士,教授 ,主任医师,研究员,湘雅名医,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专家。1999年至2014年曾任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卫生部重点临床专科、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精神卫生系主任、精神疾病诊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第八届),中华精神科杂志总编辑。获中南大学首届十佳师德标兵,湖南省优秀科主任,湖南省"十一五"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杰出精神科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2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0篇,(SCI论文110篇),主编学术专著8部;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9),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11),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等科技成果奖9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8名,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八年制医学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三版主编;五年制本科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精神科护理学》、《行为医学》主编。
团队成员:谭蔚泓、徐林、周智广、张亚林、谢光荣、刘哲宁、王小平、肖水源、刘春宇、丁玉强,刘军。
重大应激性精神疾病研究方向主要围绕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与精神应激有关的精神疾病。建立PTSD和抑郁症的临床大数据库,涵盖诊治相关的基线评估与治疗过程及治疗后随访的信息,如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生化和遗传学指标以及临床转归资料。并实现数据资源的公开共享和临床应用。致力于研究其发生机制,寻找神经可塑性及脑影像学等客观生物学标记;开展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研究,致力于共临床诊断标记研究及大型数据库建立,以及防治技术研发和防治体系建设,包括制定国家行业的疾病防治指南、培训国家紧急救援心理干预骨干、创建心理治疗方法预防和配合药物治疗促进疾病治愈的康复转归模式等。
成果:近三年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通过整合国内影像资源开展的大型抑郁症脑影像学研究显示,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缺陷仍然是抑郁症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原因,这能够部分解释有效治疗的机制。此成果已经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IF=9.412)杂志之上。
李凌江主持修订了《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本指南的指导思想之一是:精神分裂症、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和 ADHD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们的防治必须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措施。合适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上述疾病有肯定的效果,但是不能忽视也不能偏废心理社会干预。
刘哲宁主编国家卫生健康委"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精神科护理学》第四版和《社区精神病学》。